发布时间 | 2020-07-15 责任编辑 | 来源 |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民进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共有9个涉农区、县(市),其中,近郊涉农区5个,分别是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远郊涉农区县(市)4个,分别是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现有保洁和转运作业人员7476名,各类垃圾转运车辆和设备1674台,垃圾收集设施34954个(普通垃圾箱27015个、勾臂式垃圾箱1292个、垃圾池6503个、垃圾房144个),垃圾中转站84座(近郊23座,远郊61座),12座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远郊区县各3座)。目前,我市农村地区保洁和收运体系已经覆盖1245个行政村,占全市1346个行政村的92.5%,年底将基本全覆盖。
2018年以来,按照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2019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85%行政村,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要求,2019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采购和中转设施建设。采购垃圾箱1081个、收运车辆112台;新建改造2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目前沈北新区1座、浑南区15座已完成建设,苏家屯区4座预计6月底完成,于洪区1座正在施工前期准备。
(二)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或城乡环卫一体化,各区、县(市)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环卫管理和作业模式。苏家屯区实行城乡环卫市场化,由社会资本方中环洁全面接管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市场化,由城区市场化企业玉禾田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作。康平县在胜利街道开展了农村环卫市场化试点。法库县于2019年9月实行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由本地企业全面接管农村环卫工作。新民市将于年底前全面开展城乡环卫市场化。浑南区、于洪区已经实行农村环卫作业城乡一体化管理。沈北新区、辽中区分别成立街道环卫所和村级保洁队伍,负责农村环卫工作,由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考核。年底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将基本全覆盖。
(三)广泛开展户分类和村收集。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统一推行“五指分类法”,采取“存、卖、沤、填、收”的方式,即有害的集中暂存、可回收的积攒变卖、易腐的堆肥沤肥、建筑垃圾填坑垫道、其他垃圾送至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初步建立起农村地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置模式。同时,采取“一村一策”的原则,根据村屯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确定本村的垃圾分类方法,配备相应的设施,便于农民参与和了解垃圾分类。为打开工作局面,按照“党政同抓、党建引领、党员先行、示范带头”的工作模式,由党员带动本村开展垃圾分类,起到先锋队作用;各村设立环保屋,暂存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最大限度做到垃圾不出院、垃圾不出村、垃圾转运减量化;以美丽乡村为基础,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村135个;统一制定印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作业的考核标准,以及《2020 年沈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类设施配备的指导意见》,对各区县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每季度评比排名,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
(四)加强妇联和中小学教育作用。市分类办和市妇联共同主办垃圾分类专项培训,面向广大农村妇女,共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百余场,妇女作为家庭主妇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分类意识;与市教育局共同开展学校垃圾分类教育,抓早抓小,配备分类设施、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教育活动,如儿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编写了统一的垃圾分类教材,学校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教学时间,加大垃圾分类教育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分类示范村建设。
1.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农村环卫工作实际需要,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计划投入达到12788.1万元,其中,用于村庄保洁的经费为11100.6万元,用于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的经费为1687.5万元,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短板。
2.加快推进农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在继续完善“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模式基础上,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重点推进远郊涉农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处理试点。针对农村地域广阔、长距离运输、转运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继续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广泛发动和宣传,完善分类设施,积极推行“五指分类法”,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运输量。同时,新增135个美丽示范村作为垃圾分类示范村,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三)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镇村干部和村民普及垃圾分类和环保常识,引导村民从源头分类,提高环保意识,进一步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