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3-06-10 责任编辑 | 来源 |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李秀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北运河水质监管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北运河也称新开河,河长27.7公里,是沈阳市最长的一条人工环城水系,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汛期还能起到应急排涝等功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清淤疏浚,但仍存在违规排放现象,且一些泵站设备、管线存在老化、破损问题,这些对运河水质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2023年1月,刘旭辉副市长在《市城管执法局关于新开河水质调查情况的报告》中批示:“请市城管执法局结合水质指标变化河段,有针对性排查新增污染源情况,并组织相关地区立即开展整治。同时,请市水务局做好沿线泵站雨季溢流污染管控,重点研究崇山东泵站的运行方案,确保新开河水质持续达标。”为此,我局联合大东区政府、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集团等相关部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联合沿河各区,加强两岸排水监管整治
针对代表在建议中提出的“大东段北运河沿岸有43处雨水排放口,4处泵站雨污混排口,在排放时常常导致污水及黑臭水体溢流入河”“大东区的下游末端,联合路到望花北街、沈阳大学段污染的区域,泵站排出的水不达标”问题,大东区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沈阳市大东生态环境分局承办,经过分析研判,着重从三方面办理。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巡河机制常态化运行。定期开展河湖垃圾清理专项行动,针对河流排污、倾倒垃圾等问题,组织协调沿河各街道限期完成清理。对河流沿线开展徒步巡查,利用热成像及无人机高科技手段开展河流巡查及污染源溯源,确保河流水质达标。二是加密巡查督导,形成问题发现、整改闭环管理。制定《大东区2023年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大东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督导职能,加强入河污染物管控,进一步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管能力。截至目前,共巡查入河排污口25次,对发现问题及时交办、跟踪、整改、销号。三是坚持监测预警,积极消除水环境隐患。将监测频次由月监测提高至半月监测,通过建立“加密预警检测+多元化溯源+大整改大交办+跟踪复查”长效闭环管理机制,有效提升河流水质。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大东区已对在相关河流河道点位安装监控监测设施的可行性进行调研,未来将继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监管体系,提升河道常态化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二、持续更新改造,全面提升泵站实用功能
针对代表在建议中提出的“部分泵站雨污混排,设备、管线老化、破损,在排放时常常导致污水及黑臭水体溢流入河”问题,市水务局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2022年投资2.6亿元,持续推进城市排水系统新改扩建及管网改造、积水点治理、雨污混接摘除工程。实施大东、沈河等地区雨污混接摘除工程,摘除混接点110处;实施轩盛路等积水点改造,消除整治区域内积水点位22处。二是严格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压实排水设施权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和设施维护,及时清除管网杂物;加强沿河泵站监管,坚决杜绝非汛期及紧急情况下向河道排放等行为。
三、建立监管体系,随时监测运河水质指标
我局与市生态环境局沟通,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根据今年制定的《沈阳市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工作安排,重点加强突出问题和重点河段整治,加强重点河流断面水质预警监测,发现水质异常开展溯源排查,及时整治污染源;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严格环境监管,落实在线监控、执法监测、超标警示、严管重罚的闭环管理;在入河排污口整治方面,落实《沈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各地区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入河排污口溯源、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规范化试点建设、入河排污口监测、入河排污口监察执法、入河排污口联动审批等七项工作,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形成整治清单,开展分类整治,将北运河排污口排查列为重点关注河段,年底前整治问题销号。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