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5-02-21 责任编辑 | 梁园园 来源 | 沈阳日报
2月25日,沈阳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召开全市背街小巷微更新工程设计方案评审会,围绕“功能提升、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三大核心目标,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等专家团队,共同审议2025年背街小巷改造计划。会议聚焦“小切口、大民生”,旨在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城市街巷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生活空间。
以民为本,创新设计理念
本次评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要求各设计方案突破传统思维,深挖街巷文化底蕴与居民需求。会议指出,背街小巷改造需整合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市容景观等功能,实现“U型断面”综合提升。例如,皇姑区清河街、沈河区文萃路57巷通过废弃砖石重组打造花纹景观墙,将闲置墙面转化为讲述街区历史的文化长廊,既节约成本又增强文化氛围。
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群体需求,设计中特别融入“一老一小”友好空间。按照《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规划“学径空间”保障儿童路权,增设适老化休闲座椅与无障碍设施。沈河区时珍路与南塔街80巷的设计方案以康养理念为核心,结合沈阳药科大学地域特色,通过绿化优化与休憩空间改造,为老年人提供舒适活动场所;铁西南七马路则依托周边学校,打造“最美上学路”,通过墙体彩绘与安全设施提升,营造安全便捷的护学通道。
多方联动,共绘改造蓝图
会议创新引入社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机制,充分吸纳基层民意。例如,铁西区化工北巷改造方案充分听取“小巷总理”黄大妈及社区党员的建议,将人行道拓宽、绿地开放园路一体、文化展示牌设置等居民关切纳入设计,打造全龄友好街区。大东区区长安路改造则注重工业文化传承,通过景观小品展现航空发动机研发历史,同时增设爱心设施与滨河休闲空间,塑造兼具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大国工匠路”。
专家评审团从交通组织、景观设计、文化传承等维度提出专业建议,强调设计需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例如,铁西区化工北巷则通过全龄化设施与绿植层次设计,增强社区活力。
实地踏勘,精准对接需求
会议要求设计单位深入实地调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针对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照明不足等问题,各区设计方案均制定针对性措施。例如,大东区区长安路通过景观墙与雕塑小品,巧妙融入工业文化元素,打造“两千米大国工匠路”景观带。
此次评审会的召开标志着沈阳市背街小巷微更新工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未来,市城管执法局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通过精细化设计、多元化参与、全周期管理,将背街小巷打造成承载市民记忆、彰显城市温度的“幸福街区”,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都市注入新动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