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5-10-30 责任编辑 | 梁园园 来源 | 沈阳日报
北风起,囤菜忙。最近一段日子,一年一度的“囤菜大战”又在东北上演了。这桩关乎千家万户餐桌的民生小事,却是一道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年度大题。沈阳今年交出的答卷,颇有看头。这背后,藏着城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之变。
“囤菜”,下楼就能“配齐”
“今年这秋菜买得舒坦!”家住沈河区铝镁小区的姜大爷,是位“囤菜”老手。往年,他得拉着小车跑好几条街。而今年,售卖点就设在小区广场一角,大白菜、土豆、大葱码放得整整齐齐。
“小区里设点,下楼就到,不挡道也没噪音。”姜大爷指着不远处正在帮另一位老人把菜装上小推车的城管执法队员说,“你看,人还帮着往楼上送,这服务,真是没得说!”
姜大爷的“舒坦”,是沈阳今年秋菜季里最普遍的市民感受。
来自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共设置了770个秋菜售卖临时疏导区。其中,像铝镁小区这样直接设在居民小区内的点位,达到了144个,较往年大幅增加。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到“开门见菜”的便利。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疏导区逐年向小区内部延伸,让市民在家门口买到新鲜、便宜的秋菜成为常态。”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依托的是“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的长效机制,通过主动与街道、社区、物业联动,把选址的话语权更多地交给了居民。
“良性互动”靠的是什么?
过去,一到秋菜上市,城市管理者、菜农、市民都有各自的“难题”。“严”了,市民买菜不便,菜农生计受损;“松”了,占道经营、垃圾遍地又让城市“颜值”受损。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困境?沈阳的答案是:精细化管理,划出规则,也留出空间。
从“堵”到“疏”,是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城市需要烟火气,民生自有其规律。囤菜季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与其把菜农堵在街头巷尾,不如为他们规划好“一亩三分地”,提供合法、有序的经营空间。这体现了对市场规律和民生需求的尊重,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粗放”到“精细”,是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疏”不等于“疏于管理”。沈阳城管执法局为此划定了“四条红线”,堪称一套“组合拳”:
★责任上 建立“区-街-社-物”四级联动机制,执法人员下沉一线,谁的地盘谁负责,责任到人;
★时间上 小区内朝九晚六,避开休息时段;街路上错开早晚高峰,保障交通。这种“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管理,尽显“绣花功夫”;
★保洁上 推行“即产即清、摊离场清”,菜农是第一责任人,物业和环卫兜底保障,确保“菜走场净”;
★执法上 疏导区内违规快速处置,疏导区外占道坚决清理,宽严相济,罚教结合。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是治理格局的全面升级。“我们分局在小区里设置售卖点,因为这里老年人多,还特意准备了些小推车。”沈河区执法分局风雨坛执法科副科长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个细节。今天的城市治理,早已不是城管部门一家的事。街道、社区、物业、环卫,甚至菜农和市民,都成了参与者、共建者和监督者。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公开监督电话,更是把评判权交到了群众手中。
一棵白菜里的“共建共享”
在铝镁小区的秋菜售卖点,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菜农收摊时,不小心掉落了几片白菜帮,他自己还没来得及弯腰,旁边一位刚买完菜的大妈就顺手捡起来扔进了垃圾袋,“都弄得干干净净的,咱自己也得爱惜不是?”
这朴素的一幕,恰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规则内化于心,文明外化于行。
当管理不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热乎乎的服务,城市就有了真正的温度。这种温度,体现在姜大爷满意的笑容里,体现在执法队员搭把手的小推车上,也体现在市民随手捡起一片菜叶的自觉中。
说到底,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宏大的规划固然重要,但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才是最真实的标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沈阳的秋菜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大城市在精细化治理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这盘“小菜”,炒出的却是民生“大餐”的滋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